大连出人才新政 有凤来仪多家央媒上头版 纷纷点赞
阅读全文
昔日筑巢引凤,今日引凤筑巢。2015年3月31日,我市同时发布五项人才新政,标志着大连人才强市战略正式转型升级。在引凤筑好巢、筑稳巢、筑牢巢的创新理念下,我市逐步推进并完善“5+22”人才创新政策体系。一年多来,人才新政“引凤筑巢”的效应逐渐显现,在引来人才的同时也引来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社等中央级媒体、各大门户网站、辽宁日报等重量级媒体的跟踪式关注。在不计其数的媒体报道中,我们看到了大连人才战略转型的轨迹,人才高地建设一步一个台阶的脚印,人才强磁场正在释放引凤筑巢的能量。
《人民日报》跟踪式聚焦大连人才新政
释放“强磁场”引来“金凤凰”,《人民日报》昨日头版报道大连开门纳英才,以一位位来大连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的切身感受,再现了大连实施“5+22”人才新政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服务意识,打造人才环境,给人才带来了全新的引进体验。
创新驱动发展,人才是核心竞争力。2015年初,市委市政府明确七方面改革任务,其中居于首位的就是“推进人才政策创新”。在全国各地人才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大连人才新政将是怎样的?从一开始,嗅觉灵敏的央媒,就始终将焦点聚大连,也因此,大连人才新政已不是第一次上《人民日报》。
2015年4月2日,《人民日报》02版报道了《大连吸引人才促创新创业》,此时大连五项人才新政刚刚发布,报道称:“大连市委组织部、人社局、科技局、国土房屋局、教育局等12家单位组成专门工作组,瞄准国内外前沿发展领域,围绕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创业孵化平台支撑、人才住房解决以及人才服务管理等重点方面,出台一系列创新举措。”大连吸引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打出“组合拳”的创新举措和魄力在报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随后,大连以五个同时发布的人才新政为起点,逐步出台了22个配套人才政策,形成了东北领先、全国一流的“5+22”人才创新政策体系,大连人才高地建设的每一步都在各路媒体的视线中。
《光明日报》头版头条报道大连打造人才强磁场
真金白银+真情服务,在“大人才观”全新理念之下,去年以来我市人才战略转型聚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管理的各环节,让各类人才用当其时、各得其所、才尽其用,人才发展环境越来越好,一站式、全链条的人才管理服务新机制越来越完善……这一切同样被央媒持续关注。
2016年7月10日,在“5+22”人才创新政策体系建成并实施一年多后,《光明日报》以《大连:“真金+真情”打造人才强磁场》为题,头版头条全面报道了大连人才新政的实施效果。文中以三个小标题概括了招才引智的特点,其中第一个就是“好政策营造强磁场”,大连为人才创新政策安排4亿元预算资金的大手笔,通过这一报道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引才决心;第二个小标题“给人才实在的获得感”,通过几位引进人才的现身说法,体现了大连市委市政府想尽一切办法为人才在连创新创业解决后顾之忧的服务理念。而最后一部分“树立大人才观”,则高度概括了大连招才引智的先进理念和前沿思路,文中这样描述:“大连正以崭新的比较优势,成为吸引各类人才的强磁场。“
《经济日报》以大连为例头版评论人才是创新第一资源
创新驱动发展,要把人才作为创新第一资源。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唐军曾多次就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这样谈道:“人才是核心竞争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大连要在未来发展中保持竞争优势,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后劲,离不开一支宏大人才队伍的有力支撑。”为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大连正在全力打造优美的生态宜居环境、高效的公共服务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公平的法治环境、良好的舆论环境,以形成对各类人才的强大吸引力。
2015年4月10日,《经济日报》头版刊发评论员文章《把人才作为创新第一资源》,开篇就援引了大连出台5项人才新政的举措。这不仅是央媒对大连人才创新之举的高度关注,也说明在全国都在推进人才政策创新改革的背景下,大连走在了前面。
文中谈道:“创新型人才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具能动性的因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更靠人才驱动。聚天下英才需要每个地区每个部门有求贤若渴的思想。“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来栖。正是因为有着求贤若渴的思想,大连才在人才政策创新改革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也引来了各路重量级媒体的追踪报道,搜索“新华网+大连人才”,关于大连人才政策和成果的新闻报道不计其数。大连的“人才强磁场”在众多媒体上留下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引才轨迹。
人民日报:
大连开门纳英才
刘鹰、王玲玲夫妇作为青年科学人才,从中科院青岛海洋所被引入到大连海洋大学。大连只用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他们两地的所有“转换”。“大连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揽子服务,不用我们跑腿,派专人办理了工作安置、户口转移、子女入学等手续,还及时拨付10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目前刚建立的实验室里仪器设备开始正常运转了。”刘鹰夫妇高兴地说。
宽松的人才环境,宜居的生活环境,让大连释放出强大的吸引力。今年6月落幕的大连海外学子产业周“海纳英才”,成为海归创业群英会:400多位留学人员带来200多个科研项目,179个申报“大连海创工程”,申报数量同比增长一倍。这些年,大连累计引进海外学子3000余人,其中博士以上人才占60%以上,共创办科技企业2000多家,累计创造产值6300亿元。
“大连鼓励成功,宽容失败,不急功近利,这是我最看重的。”留学回国创业的大连塞姆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永平博士告诉记者,目前公司主体是由50人组成的研发团队,其中博士后8人、博士20人、硕士20余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40余项,年收入达1.3亿元。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逐年加大财政投资,让大连形成凝聚人才的“强磁场”。去年,大连出台“5+22”人才新政,包括《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若干规定》《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加强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实施办法》《引进人才住房实施办法》《人才服务管理实施办法》,以及与其配套的22项实施细则,给予领军人才200万元项目资金、100万元到500万元创业扶持资金,给予重点领域创新团队500万元配套资金。
“东北振兴靠人才。科技是城市之骨,人才是城市之魂。拼人力、拼资源、拼环境的时代已成过去,靠人才、靠科技、靠创新的时代已经到来,大连要开门招英才。”大连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介绍。2015年,英特尔在大连投资55亿美元建设世界最先进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制造基地,吸引31名海内外高端人才落户,引进外国专家项目220项、外国专家1500余人次。
释放“强磁场”,引凤大连来。2012年,大连公安在全国率先启用人才落户网上审批,引进人才的落户由原来需要多天往返、4次办理,变为网上1小时一次办结。4年来,大连公安已在网上免费为6万余名人才办理落户手续。最新统计显示,大连人才科技创新带来经济连续5个季度优质增长,增速和总量均居辽宁省第一位。今年上半年,大连平均每天新增创新企业100家,增长20%;注册资本1954亿元,增长127%,发明专利增加32%。“来了就不想走,大连为人才专门开辟绿色通道、建立健康档案、提供特诊医疗,让人没有生活之忧,能够专心科研。”今年刚落户大连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永康称赞。
原载《 人民日报 》
2016年11月13日头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